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创建的长春水利发电工程学校的电力类专业。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更名为“电力系”、“电气工程系”。2005年,学校将电气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合并,组建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党委是吉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是学校“三全育人”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校党委评为先进党组织。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教学机构;设有智能配电网测控与安全运行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配电自动化设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科研机构;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目前,研究生、普通本科学生及电气中外合作办学全日制在校学生2599人。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占20.3%,其中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9人、占36.7%;中级职称24人、占30.4%。拥有特聘教授1人、拔尖创新人才、省新世纪人才、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人才称号教师9人次,吉林省C、D、E类人才2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4人,全国冶金教育系统年度杰出人物奖获得者1人。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形成了面向电力行业发电、输配电、用电和电力装备制造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学科特色。电气工程学科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吉林省学科客观评价为优秀,排名前30%。依托科研平台,发挥学科优势,重点在配电网监控与状态评估、电力电子与能源高效利用、风力发电与智能微电网、配电网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电力物联网与大数据、可见光通信与图像处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近五年来,学院获批纵向科研课题69项,其中省部级科研课题37项,横向科研课题31项,总到账科研经费2100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学院以培养电气信息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结合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和专业改造升级,获近四届吉林省教学成果奖4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A类专业、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均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并在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进入前20%)。自动化专业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吉林省校企合作综合改革实施专业。近五年来,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吉林省一流课程8门、吉林省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1门,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
2019年以来,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35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76项、二等奖103项、三等奖124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18项、银奖13项、铜奖21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院建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信号与系统、DSP、高频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无线传感网、智能物联网、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工程、工业自动化网络、智能电网控制、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网、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仿真等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35个,建筑面积5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专业在国家电网、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和长春一汽等2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